(通讯员:蒋松岭)3月7日下午,js333线路检测中心在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顺利举办了第556期“长安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为题,邀请到天津大学教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智库首席专家马知遥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js333线路检测中心李西建教授主持,党怀兴教授、刘智英老师与谈,部分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对非遗保护感兴趣的师生也积极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
马知遥老师结合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丰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他首先回顾了生产性保护、市场化保护、非遗坊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等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详细分析了这些模式的优劣之处。在此基础上,马老师围绕“非遗自我造血能力”这一核心主题,提出了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他强调,应积极推动现代设计理念与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创产品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界限,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非遗的冲击。此外,他还指出非遗传承者之间应加强互助互补,形成合力;国家层面可建设文化生态区,在原生环境中对非遗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要重视区域整体性保护,以系统性视角对非遗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与传承。
在互动环节中,关于方言研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马老师指出,方言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非遗材料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材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与谈环节中,刘智英老师就各种具体保护措施与系统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马老师回应道,非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最终目的是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让非遗回归社区、回归日常生活,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之中。党怀兴老师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马老师毕业于js333线路检测中心,作为一位诗人,但其职业发展最终转向非遗保护与研究,这充分说明学校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个人的未来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社会和环境的要求做出灵活的选择与调整。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要注重与时代接轨,将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