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333线路检测中心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js333线路检测中心举办“非遗数字化与共同体记忆建构”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3-11     浏览量:   分享到:


(通讯员:袁文慧)3月7日下午,js333线路检测中心长安学术讲座第557期“非遗数字化与共同体记忆建构”在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js333线路检测中心1987级校友、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李西建教授主持,党怀兴教授、刘智英老师与谈,部分研究生以及对非遗数字化研究感兴趣的老师也积极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宋俊华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杨·阿斯曼的《文化记忆》为理论切入点,深刻阐述了“非遗是共同体建立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与符号”这一核心观点。随后,他从“时代语境与记忆本质”“文化形态选择与文明活态传承”“共同体记忆数字化建构的意义与风险”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非遗数字化与共同体记忆建构”的前沿课题。

宋教授指出,我们正处于遗产时代与数字时代相互交织的特殊时期,数字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记忆建构方式。宋教授详细阐释了非遗数字化的四种演进模式:玩具、镜子、艺术和元宇宙,并列举了机器人醒狮、线上戏曲传承、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及“虚拟交互连接”系统等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非遗数字化在保存、延续、强化并重构共同体记忆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讲座的最后,宋俊华教授深入分析了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对策,为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在师生交流环节,宋俊华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指出,对于《文化遗产》等专业期刊的投稿,需要精准切中问题,强调“数字化应用解决传统保护痛点”的逻辑思路。在谈及方言保护问题时,宋教授以闽南戏曲声腔为例,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启发。

与谈环节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与产权保护提问,宋俊华教授认为,非遗保护既要尊重“社区”的主体性,又要实现利益共享,平衡好各方关系。刘智英老师提出非遗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旅游化、数字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何难以实现自我发展?宋教授回应,数字化是当前的时代特征,时代在不断发展,而大多数非遗诞生于传统农耕时代,与人民的智慧和技术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应当对非遗的发展历程给予更多包容与理解。最后,党怀兴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强调,非遗的现代性转化问题依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在数字化时代,学术研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使其能够根据社会环境与时代条件作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