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玥)2019年4月8日晚,华南师范大学js333线路检测中心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滕威教授为js333线路检测中心研究生做了题为“命名‘大妈’:厌老与嫌恶的历史性”的讲座。
滕威教授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指出了2013年的全球金市大跌,中国消费者逢低入市,抢购金饰品,被描述为“中国大妈救市,打败华尔街大鳄”;金市虽然依旧低迷,但大妈这一群体形象被海内外所熟知。“广场舞大妈”,“碰瓷大妈”,“逼婚大妈”,“纱巾大妈”等各种各样的负面大妈形象层出不穷,充斥媒体。通过媒体文献的考索可以判断,“大妈”一词诞生于2013年5月,与国际金价大跌存在着时间上的“同期性”。《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在微博中首次将这次抢购者统称为“大妈”,随后,媒体新闻均以“大妈”和“黄金”抢购为题进行报道,“Dama”一词经外媒放大,遂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被不断追加负面意义的词项。在后来发展中,“大妈”含义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话语意涵转向。就此转向,滕威教授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医学、体育学的相关话语脉络入手,分析指出这一转向背后的话语动力机制是城市权力空间配置的历史转换和当代城市中产身份焦虑的隐性表述。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中,滕威教授与js333线路检测中心师生就“大妈”消费趋向的发展和新的研究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