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宁泊)2022年1月8日晚19点至22点,js333线路检测中心“精神译丛系列论坛”第二场“斯宾诺莎的力量——关于精神译丛斯宾诺莎研究系列的讨论”于云端顺利举办,精彩的讨论持续了三个小时,五百多名听众在线参与。讲座由“精神译丛”主编、js333线路检测中心陈越老师主持,赵文老师主讲,另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老师、祁涛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毛竹老师光临与谈。
主持人陈越老师首先谈了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要重读斯宾诺莎哲学的问题。他指出,斯宾诺莎理论的当代复兴已经成为众所瞩目的思想景观。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知识运动当中,与我们常常提及的名字如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索绪尔等不同,斯宾诺莎是一个更为隐蔽的存在。精神译丛收录的斯宾诺莎研究系列的作者都与阿尔都塞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一种从“左面”解读斯宾诺莎的共同旨趣。精神译丛希望能够从时代思想的沉积层中发现真正有力量的东西,而力量,既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主要概念,也是其不断向未来开放的可能性。
(主持人陈越)
赵文老师首先从斯宾诺莎作为阿尔都塞的理论武器出发,为我们指出,斯宾诺莎在阿尔都塞的理论当中起着重要的理论“基质”作用。阿尔都塞对斯宾诺莎的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左侧”接近并理解斯宾诺莎的路径,因为阿尔都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斯宾诺莎哲学去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意义。他向我们指出,阿尔都塞将斯宾诺莎作为一种“秘密武器”,分别在四条战线上对“论敌”展开攻势,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战线,即为主流哲学和呈现为形式主义的结构主义。赵文老师指出,在斯宾诺莎的哲学当中,世界即“事实”,是各种“情况”(事实)的组合形式。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平面的,它们之中唯一的关系就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力量关系。他强调,正是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力量”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能在“起源论”“主体论”和“目的论”三重神话依然被解构的废墟上重建起以生产(物质力量)的第一性、主权-权力批判和民主反思三位一体的理论可能。紧接着,赵老师指出在巴里巴尔看来,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原创性就存在于,在哲学意义上界定了“现实”,进而在政治哲学上,真正地厘清了“现实政治”的问题。最后,赵文老师介绍了马舍雷的斯宾诺莎阐释的意义和价值,并对进行中的九卷本精神译丛“马舍雷斯宾诺莎研究系列”的翻译情况进行了介绍。
(主讲人赵文)
之后,三位与谈老师分别从自己阅读与思考斯宾诺莎的角度,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理论讲解。
复旦大学的丁耘老师首先为我们回顾了中国几代学者对斯宾诺莎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斯宾诺莎哲学的复杂性。其次,他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对斯宾诺莎哲学提出了几点问题:在考虑到霸权式统治者的政治现实之下,斯宾诺莎的“力量”概念能否等同于“权力”概念;从存在的类比统一性出发,我们如何看待莱布尼兹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吸收,进而如何看待莱布尼兹哲学具有的意义?最后,丁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我们能多多关注法国学者对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解读;二是希望中国学者能够从斯宾诺莎开始,再次深入莱布尼兹与斯宾诺莎的哲学世界当中;三是希望中国学者能够思考中国哲学中的“气论”同斯宾诺莎的“力量”概念之间的关系。
复旦大学的祁涛老师也从哲学史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斯宾诺莎在德国古典乃至当代哲学中发挥的价值。首先他指出了斯宾诺莎哲学一直以来都是各种话语试图争取甚至争夺的对象,这不仅体现了不同时期知识型的转变,更为我们整合出一个重叠的、复合的斯宾诺莎形象。随后,他承接丁耘老师对斯宾诺莎与莱布尼兹关系以及斯宾诺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从德国哲学对斯宾诺莎宗教问题的接受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斯宾诺莎的全新视角。从宗教问题出发,祁涛老师指出青年马克思如何从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接受与改造斯宾诺莎哲学。最后,祁涛老师指出了“力量”作为斯宾诺莎的核心概念如何与当代政治实践相结合,并提出了中国学者应该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到斯宾诺莎的问题。
(与谈人祁涛)
社会科学院的毛竹老师,带着我们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学者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引进和研究,从1901年的梁启超一直到当下学者对斯宾诺莎的研究著作的译介。这条中国斯宾诺莎研究脉络也体现了斯宾诺莎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矿藏。随后,她特别指出了自己现阶段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斯宾诺莎手稿的研究问题。毛竹老师指出随着梵蒂冈抄本的发现,近年来学术界针对斯宾诺莎手稿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通过对斯宾诺莎手稿以及梵蒂冈抄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斯宾诺莎哲学概念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被改造。
陈越老师感谢并总结了几位老师的发言,他借用德勒兹的一篇文章《斯宾诺莎和我们》,指出今天的讨论勾画了斯宾诺莎作为我们的同时代人的形象。